本文由苏州学则仕教育(http://xuezeshi.com)编辑整理。更多备考信息请关注苏州学则仕教育官网:http://xuezeshi.com。
常识是职测考试中五大板块之一,其考查的内容包括:国情社情、政治(哲学)、人文、科技、法律、经济和地理知识。其中历史人文常识的考查在常识判断的所有题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人文的考查中,制度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以联考为例,2015年和2017年都考查了科举制度,2017年考查了郡县制、宗法制等,考查的形式多样,主要是与历史知识结合,与文学知识结合,与文化知识结合,需要在刷题中加以重视。
01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尤其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一批批廉能之吏共同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历朝历代所推行的选官制度在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概述。
世卿世禄制
1.产生朝代:有争议,夏、商、西周均有,较可信的是西周。
2.简介: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3.意义影响:对分封制所固有的分散性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加强了上下级封君政治上的联系和行政上的沟通;容易造成诸侯称霸,强卿专权,使天子、诸侯沦为傀儡。
军功爵位制
1.产生朝代:战国
2.相关人物:秦孝公、商鞅
3.简介:军功封爵制是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其规定军功以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军功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劳役的庶子等。一般百姓,立有军功,即可受爵。
4.意义影响:沉重的打击了旧贵族,鼓励了新兴地主阶级;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扩大了统治基础,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
察举制
1.产生朝代:西汉
2.相关人物:汉武帝
3.简介: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汉文帝时就已经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时才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了资产的限制。这样就使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
4.意义影响:,为中小地主及其他社会阶层开辟了一条参政之路;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九品中正制
1.产生朝代:魏晋时期
2.相关人物:曹丕、陈群
3.简介: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吏选拔制度。曹丕接受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部分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品评本区域内的士人,将之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供吏部选官参考。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实行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4.意义影响:
正面:针对东汉末期的察举制度的流弊,避免了结党营私之现象;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中正官是中央官员,是由中央直接委任的,选举权便复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负面: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还能做到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后来则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蜕变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1.产生朝代:隋朝
2.相关人物: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
3.发展历程:
(1)隋文帝: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
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武则天时,大量增加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5)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6)明清,以八股为考查方式。进士及第仅是获得了做官资格,做官还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
(7)废除时间:1905年。
4.意义: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5.其它考点:
(1)相关称呼: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三场考试均第一,被称为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2)八股文:起源明代,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的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02
我国古代其它重要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产生朝代:西周时期
2.简介:西周建立后,分封自己的子弟姻亲和异姓贵族,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分封制。
3.意义和影响:
(1)正面:加强了周王室对四方疆土的控制,明确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2)负面: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到了春秋时期,终于酿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
宗法制
1.产生朝代:西周
2.简介:宗法制指的是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意义和影响: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
礼乐制
1.产生朝代:西周
2.相关人物:周公
3.简介:礼乐制是区分社会等级,维护高低贵贱秩序的制度。是西周是维护等级的工具、是宗法制的抓手。
4、意义:维护政治的安定,保证社会的和谐,有深厚、久远的文化影响。
5、五礼:吉、区、嘉、宾、军五类。吉礼,祭祀鬼神,祈求福禄之礼,凶礼,丧葬凶荒之礼;宾礼,迎定朝聘之礼;嘉礼,饮宴婚嫁之礼;军礼,兴师动众之礼。
郡县制
1.产生朝代:战国
2.相关人物:商鞅、秦始皇
3.简介: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公元583年, 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至元,郡名完全废弃,改为行省制度。
4.意义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公九卿制
1.产生朝代:秦朝
2.相关人物:秦始皇
3.简介: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枢机构中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事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队,是全国武装部队的首脑,御史大夫掌“监察”,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主要有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宗正,掌管皇族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来供皇室需要。
4.意义和影响:秦朝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三省六部制
1.产生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唐确立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
2.简介: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3.发展沿革: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
明初,朱元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清延续明朝的制度。
4.意义影响: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行省制
1.产生朝代:元朝
2.简介: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意义和影响: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附1.元代特殊机构:
(1)宣政院:负责宗教,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及澎湖群岛的事宜。
内阁制
1.产生朝代:明朝
2.相关人物:明成祖、明仁宗
3.简介:明初为加强中央统治,废丞相,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职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明仁宗之后,内阁的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但实际掌握宰相权力
4.意义和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军机处
1.产生朝代:清朝
2.相关人物:雍正
3.简介: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
4.意义和影响: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本文由苏州学则仕教育(http://xuezeshi.com)编辑整理。更多备考信息请关注苏州学则仕教育官网:http://xuezeshi.com。